有没有发现,体制内有些人,95%的是工作信号,5%的才是工作实质
所谓“99%的工作信号”是指,一个组织当中,有些人每天工作只是在释放一种信号:让周围的人看到我在努力工作,看到我在加班加点,看到我哪也不去,领导走了我才走,领导不走我不走。
实际上,这类人真正创造价值的那一刻,可能只占到1%。在体制内,99%和1%,这个可能有点夸大,而在体制内,说成是95%和5%,可能会更靠谱一些。
单位有个女同事,只要是她值班或者加班,总会在微信群里或者朋友圈里发工作动态,好像是生怕领导和同事不知道她在值班或者加班一样。可实际上呢,她的工作量也没那么多,差不多就是自己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没完成的工作。有时,即使是在周内,如果遇到她生病时,也会发动态,以此来显示她是在带病工作,精神可嘉。还有一个男同事,几乎每天上班前十几分钟,总是匆匆忙忙在干工作,而在上班期间,基本都是松松垮垮,玩弄手机,抽烟。但是,临近下班时,又开始看着很忙碌,待到下班时,其他同事都收拾东西准备下班,他又表现出一副干工作加班的姿态。
我有时就在想,上班期间高质高量地完成工作,到点下班,收拾东西回家,又何必故意向领导和同事释放出很努力的工作信号呢,累不累呀,这种人太虚伪。
殊不知,这是一种职场技能,也难怪那个女同事和男同事能获得领导格外的青睐,而我却不能的原因。还有一种现象,也是一种工作信号,往往那些不怎么干活的人(“坏人”),比那些忙于工作的人(“好人”),更愿意多频次地配合检查组的督导检查。
为什么呢?因为那些“坏人”完全是打定心思“摸鱼”,“我配合你,我完全配合你”,只要你不影响我“摸鱼”就行。而对于那些“好人”呢,他们则要忙着工作,检查就是在耽搁时间、浪费时间,会影响到工作节奏和效率,所以,他们更喜欢草草应付了事。
这样一来,督导检查的人就会更喜欢“坏人”,而不喜欢“好人”。以致于,过多的督导检查成了“坏人”的帮手,却渐渐害了“好人”,也打击了“好人”的工作积极性。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做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可能也就是这么个道理吧!
管理学大师彼得•德鲁克说过: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,就是如何对抗熵增。在这个过程中,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,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。所谓熵增,就是指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,事物总是自发、不可逆地朝着混乱方向进行,当熵(也就是混乱程度)达到最大值时,系统就会出现严重的混乱,最终走向灭亡。就像你的房间一样,如果长期不打扫的话,就会越来越无序,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你懒,而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是这样。而如果你横加干预,定期对房间进行收拾整理,它就又会变得有序。
一个单位也是如此,如果领导不介入进行正向管理的话,它就会自动走向混乱无序的状态。而有些领导,虽然他介入了管理,却是反向的,而不是正向的,只会导致越来越混乱,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劲!这也是一种工作信号,只不过是领导发出的信号。
这样的领导,我倒是遇到过几个,也挺倒霉的吧!单位需要对抗熵增,个人更需要对抗熵增。比如说,我们每天的生活、工作,还有情绪,如果得不到及时管理的话,规律就会被打乱,个人的情绪也会越加混乱!
曾经看过一篇文章,文中写道:对抗熵增的方法就是,讲自己打造成一个兼具“成长型思维”、“流量思维”、“终身学习,终身探索”、远离“舒适区”、能够颠覆式成长的结构。
所以,体制内,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,少干预他人,多管理自己,延缓熵增对你的影响,尽量保持有序的状态。